上個學期,因為修了一堂歷史系的選修課,《日治時期山區探勘史》,讓我過了一陣子與老書們為伍的生活。想像過自己變成考古學家的樣子嗎?雖然沒有像國家寶藏內的蓋茲一般通天文知地理,能夠從各種古書籍的蛛絲馬跡中拼湊出真相,但好像也自己拼湊出了一小段有關於台灣森林開發的歷史故事,認真覺得這堂課可以開在我們系上當選修XD。當然,這不是今天的重點,在資料搜尋的過程中,我在圖書館的一櫃,我稱之為「森林書櫃」的架子上,挖到了一本紀念集,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我原本要搜尋溪頭實驗林的探勘歷史,看到這本後很興奮,認為可能所有報告上的疑惑可以一掃而空,結果翻完後,探勘史提的不多,倒是在書的最後有章很有趣-特載 臺大森林學系廿年來課程之變遷。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進入系上後要努力耕耘四年的課程究竟是誰制定的呢?為什麼我進來時是分A班(林學組)跟B班(木材科學組)?是系上老師嗎?老師們年紀沒那麼大吧,哈哈?雖然我找到的這本書是台大實驗林的紀念刊物,特載也是主要描述台大森林系的變革,但是還是有稍微提到關於中興大學的故事,也就是有提到台灣林學教育的起始。不過由於內容涵蓋範圍頗廣,我也還沒有辦法好好統整,所以想用分項的方式來舉例分享一下我讀到的兩個有趣的點:
(一)森林系創始
根據本特載:「臺灣光復後,省政當局鑑於臺灣林業之重要性,人才之培養為其急務,而舊臺北帝大內竟無林學系的設立,不無遺憾,乃與臺大磋商成立森林學系......民國三十六年秋,招收一年級新生六人......」當年設立之初原來僅六人,跟現在相比數量真的頗少,想必是競爭激烈。不過為甚麼會是民國三十六年才設立呢?當年中興大學的前身不就是屬於臺大的?細查了之後發現僅是定義問題:1919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開發台灣農林資源及培養相關人才,於台北創辦「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後來於1922年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1927年再改稱「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在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立後,臺北高等農林學校便被併入其下成為「臺北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了;二次大戰後,日人計畫南侵東南亞,急需大量農林專門人才,於是在1943年將附屬農林專門部自臺北帝大分離,改制成「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也就是後來的中興大學。其實在1919年的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中就已經有「林業科」,不過它始終不隸屬於大學體系下的森林相關科系(大學體系與農林專門學校不同,後者偏向現今的高職,屬技職體系),是故才說台大森林系是在民國三十六年成立的。不過算算時間,中興大學森林系(前臺灣省立農學院森林學系)是在1946年就進入大學體系囉,好像有早一點點~
註:台大森林系官方網站上是說台大森林系始於附屬農林專門部,雖然就制度沿 革來說,我覺得並不是,但是當時的人才一定都互相流通,在名制底下相信真正的起始必定是全部統合在一起的。不過既然如此,為何不將最早的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定為開始呢?這也是蠻令人疑惑的。
(二)台灣大學森林系與中興大學森林系的分組不同
如果你有比較過台大跟我們的課程規劃,或許會發現:進台大森林系時,並不是分開考各組,而是都在同一個森林系內,大二後才開始根據修課內容的不同分入各學群,有森林生物、森林環境、生物材料及資源管理及保育四個學群。而我們中興,是在考進來時就分成兩組(可算是考進兩個不同的系,但是在學校制度下仍屬同一個森林學系,在中興大學內也是僅有的案例),林學組(A班)及木材科學組(B班)。
一直我都很想知道為什麼會有不同XD,因為通常各大學間都會有相同名字的系所,但是根據系上不同的授課師資及地點,會有各別不同的擅長領域。雖然森林系也是如此,不過在分組的學制上差別算大,而且根據我的了解,有開設的課程差異也蠻大的。
在本特刊中,有提到一位史蒂文士教授(Prof. T.D. Stevens),其為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教授。台大與興大在民國49年7月至53年7月曾與該校有為期四年的合作計畫,史蒂文士教授於民53年4到6月應聘為短期顧問來台,多待在興大。當時他詳細研究了兩校課程規劃,並提出了建議:
臺大、興大兩校森林系當時的課程注重造林學裕森林經理學方面,此係傳統上林業教育如此,即使在現代課程表上仍屬重要。但今日之木材利用、森林影響、林木育種、森林土壤、林業經濟等科目日見其重要性,應加以注意......
可見當年課程規劃跟現在很不一樣,是以林學(A班)的部分為主。教授並建議:森林系可以分為兩組,即(1)森林經營組(2)林產製造組。前者訓練學生成為林場主任或經理人員,後者養成為森林化工或林產製造技術人員。一、二年級課程兩組相同,三、四年級修讀分組之必修及選修課程。兩組各有26及24個選修學分,加上必修課程共為142學分。此數目不致增加學生之負擔,且足夠完成訓練一位森林工作者,渠認為四年修讀之總學分數應勿超過150,必修之學分數應勿超過142學分。
比較一下我們系上的學分數,A、B班畢業學分數皆為138學分,全校共同必修(含通識學分)34學分,系必修約50學分左右,系選修最低必修42左右,另外承認外系學分數約16個(還有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不知為何,也沒有出現在選課表上,卻可以被承認成系選修的另外一班的選修課程。)總括來說目前課程規劃與上述史蒂文士教授的建議相符,且分組上亦同;台灣大學的分組,最初的修訂緣起於民國56年教育部接受中華林學會建議改進林業高等教育的四點意見,如下:
1.我國林業專門人才,甚感缺乏,亟待培育,以應實際需要。
2.世界各國林業高等教育均早已分設科系,並設置林學院,以事統籌,便於網羅 並訓練人才,我國仍沿舊制,僅設森林系一系,似未符林業教育之潮流。
3.現有森林學系課程甚感繁雜,博而未專,既增加學生負擔,亦未能達到造就專才之目的。
4.由於課程及訓練未符理想,畢業生在畢業以後,往往不能勝任各項專業工作。
台大森林系後來先行設立育林、森林經營、森林工業、森林植物四組,並希冀日後能擴充為系,成立森林學院,以符合時代的需求。與現今的四組(森林生物、環境、生物材料及資源管理)比較,看起來是有延續當年的分隔,並因為時代的演化,在名字上有加以修正以符合時代需求,然森林學院的長遠目標仍尚未達成。從分組後期系所學生數約增加了一倍,可見此項調整的成功。不過如果按照台灣目前林業的發展現況,森林學院似乎還可以繼續當我們的目標一陣子。根據50幾年前的規劃來學習,果然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規劃的期待總是很高,身為學生的我們是否能符合當年的期待呢?
圖4,台大森林系一隅 (陳彥佑 攝) |
為什麼會對這種教育體制感到好奇呢?之前曾經對系上的授課方式有所疑問,總覺得好像不該有種為了考公職而念大學的感覺,而系上某些課程的上課方式卻讓我有這種感受。並非批評,只是好奇,畢竟如果只是要這樣,上補習班或許更加節省時間跟金錢。後來有位老師認真的解答了我的疑惑:森林系創設之初,確實是為了培養森林專業人才,在現代所謂國家體系下的人才,以相關政府機關的公職人員為標的是很自然的,因此課程取向或許有所調整。相當能理解,不過我想我還是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與定義:給予學生能夠了解並處理人類與森林環境相處所遇到的問題的系,森林系就是這樣的吧?其實並非與上述衝突,就像前面系所起始部分提到的定義問題,或狹或廣而已,僅覺得在大學不應該太過於自我限制發展的可能。也因此,我們所學的每項課程都是有意義的,必修課是成為森林人的基礎(與責任),選修課是幫助我們看得更廣、能處理更多的狀況。哪些該是必修,哪些又該是選修,每個人都會有套自己的想法可以拿出來討論三天三夜吧XD(不過強加諸在別人身上似乎不太好,對任何人。)幾次在選課時都會想:修了這堂,一學期後的自己會是怎樣的呢?一個做做白日夢的選擇邏輯,分享給有耐心看到這邊的人(不知不覺破了3000字大關)。
最後,依特載內著名經濟學家J.K. Galbraith的說法:「教育是一項由消費者選擇的服務或是一項投資。如果是前者,則學生有權利去選讀課程一如消費者(顧客)到市場購貨,悉依尊便。如果認為是一項投資,則在國家有限度的教育經費之下,學生為此政府投資的受益人,它必須去增加生產以報答社會,同時社會亦應該希望從學生教育上收回其本息。」林業教育算是政府的投資吧?不過身為學生,繳了錢當然可以有權利要求自己買到好產品啊(喔,大一的經濟學教我們的事)另外,換個角度來說,都花錢了當然是賺越多越好~
P.S. 雖然一座在台北,一座在台中,不過都是台灣的森林,同樣孕育美好的生命。
P.S.II 中興的森林系是個奇妙的地方,這是另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P.S.III 圖書館是座寶庫,多翻翻書說不定會發現前一位借書的人是老師!?(某現在3A同學的親身經驗。)
(原文發表於:2015 中興森林系系刊:兩片不同的森林-圖書館中埋藏的史料,森林系的起始 YTHsieh "詳細日期待確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