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日治時期台灣演習林的探險-以溪頭為例

[註:本文章原為課堂作業之期末報告,雖仿效專業期刊文獻之格式撰寫,但實無經過同儕審查過程。閱者請自行評估內容之正確與否;此轉載目的僅供參考,並非用以佐證任何情事。] 

壹、前言

        台灣的許多基礎地理、人文、科學……等資料皆在日治時期有初步且科學性的記錄,日人領台時,除了對已開發地區的再度探索,對於以往不曾有人前往的各山脈、後山(東部),也針對各個不同的項目進行了許許多多的探險。

本堂課程,日治時期山區探險史,除了介紹了關於探險這件事代表的意義,也針對各個不同的探險目的進行了講解與說明,並要求分組報告。我們這組抽到的主題為「台灣的演習林」,對於這個因為資料稀少而被認為極度困難的題目,我們三個組員倒是興致勃勃,一方面三人皆是生物或環境相關科系(兩位森林系、一位生科系),演習林,或稱實驗林,其實就是我們平常上課會親自前往或是不斷提到的地方;而對於兩位森林系同學來說,實驗林原本就會配屬在大學森林系之下,做為各項實習及經營運作的範例,我們的所學可以說有一半圍繞其上也不為過。

資料雖然稀少,但我們還是試著從中理出一段演習林地從最初看見到劃定的歷史,這也是沒有在任何一篇文獻上有完整記載的,詳細過程於後敘述。

貳、台灣演習林的概述

        演習林是供作教學研究機構以教學研究或推廣與展示為目的管理之森林,所以是配屬於學校(教育體系)下的林地,不屬林務單位管轄。目前,台灣具上述功能的演習林在行政上稱為「實驗林」、「實驗林場」,或是「林場」,附屬於設有農學院森林相關科系之大學或設有森林科之高級職業學校(高農),如: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位於溪頭)、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分屬四個林場:南投縣惠蓀、台南縣新化、台中市東勢、台北市文山)、國立嘉義大學社口林場、國立宜蘭大學大礁溪林場、國立興大附農第三校區(實習林場)……等。由於各單位間並非同時成立、所隸屬的學校等級不一、各林地規模也不同,各種原因導致「演習林」一詞在現代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功能是不變的。

這些台灣現在的實驗林,除了民國後才取得的土地外,有很多是日治時期便劃定的演習林用地,當時,日本共有四個帝國大學在台灣設立演習林:1. 1904年臺灣總督府移交臺中州新高、竹山兩郡內陳有蘭溪新高山至鳳凰山官有森林,成為「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臺灣演習林」。2. 1909年臺灣總督府移交內高雄州屏東郡「蕃地」(今六龜附近山林)荖濃溪至雁爾溪官有森林,作為「京都帝國大學基本財產林」。3. 1913年臺灣總督府移交臺北州文山郡石碇庄後坑仔溪流域的官有森林,作為「九州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4. 1916年臺灣總督府移交給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後為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守城大山、東眼山的官有森林。1926年北海道帝國大學接收了臺中州能高郡蕃地官有原野,成為「北海道帝國大學臺灣演習林」。

        目前仍為實驗林用途而被使用者有「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臺灣演習林」(即今日台灣大學實驗林)及「北海道帝國大學臺灣演習林」(今日中興大學實驗林之惠蓀林場)。本次報告將專注於溪頭演習林的探勘。

圖一、台大實驗林區域圖

圖一、台大實驗林區域圖


參、溪頭演習林的劃定

(一)看見溪頭

        誰看見了溪頭這塊地?而又同時具備相關學識而可以把位置記錄下來,做為可能的預定地呢?根據資料搜尋,第一次的看到溪頭的人,是林學博士,本多靜六。在當時,本多氏擔任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助教授,為日本的第一位林學博士(嶺一三,1994)。

        為什麼是由本多氏看到溪頭呢?日治時期為了瞭解台灣的資源以便利用與管理,分別有好幾次的探險活動,在探險隊中多會配置總督府各部門的人員,以便在每一次的探險中盡可能帶回最多樣的數據記載,這些各部門包括:林務部門、鐵道部、礦產……等。我們最初認為此次的森林探險也是如此,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應當不是:上述資料,「演習林の思い出」(嶺一三,1994)中寫到,

「教授自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統治的隔年--明治29年
9月,便接受山林調查的任務到台灣出差……等」;

關於其他東京帝大演習林的描述,本多氏幾乎參與了大半演習林設置的勘查活動,足跡包含海內外;同時亦發現其對於日本林業的重大貢獻,身為育林學權威之列,著有相關著作多本,身後亦有人整理自傳出版。從中可以推論本多氏應當原先就負有演習林預定地勘查的任務,他會來到台灣並非為了資源調查,而是原本便想來台找一塊演習林的用地。

       本多氏在明治29年(西元1896年)來台後,以探查森林為目的,自然會想登高處,故其原先計畫到台灣第一高山-新高山(即今玉山)探險,雖然時任總督的乃木希典因台灣治安尚未穩定,故勸其僅在安全地帶探險即可,但後來本多氏還是以探險隊的方式,前進玉山。

        此次探險隊隊長為林圯埔撫墾署署長-齋藤音作林學士,亦為具林學背景之官員,本多氏在探險隊中的身分為「視察長」,負責攝影、炊煮。同行尚有民政局基層官員、朝日新聞記者、護衛兵、翻譯等共計數十名隊員。一行人於11月13日出發、27日返回(注一),在這段期間,本多教授認為玉山一帶的森林是做為學術研究絕佳的對象(注二),大學因而開始向總督府提案協商欲將此地做為演習林。

        此行之路徑由林圯埔(今竹山)出發,經過東埔、觀高,取道八通關清代越道線登上玉山主峰(雖然有人懷疑他們其實攀登的其實是更困難的玉山東峰而非主峰,甚至本多氏本人其實並未親自登頂,只有齋藤氏登上,但不管如何,該地帶因為海拔平均均較今溪頭一帶高,故在攀登過程中可以見到溪頭之部分或全貌,從而決定將其作為演習林用地是合理的。)。

(注1)歷史上與本多氏等人同時期登上玉山的還有,被公認為玉山首登者的-長野義虎。時間為同年9月份。

(注2)本多氏何以判斷玉山一帶為適合作為演習林之用地,我們從另外一篇本多氏關於他處演習林的描述可以略知一二:

此段文字記載本多氏至日本千葉縣房總半島勘查東京帝大演習林可能用地的描述:他看到了當地保有林相完整的原始林,還包含一部份人造林,各種林相都具備,讓他覺得該地適合設為演習林,並作文發表。比較起來,溪頭一地也涵蓋極大的海拔,可能也是因具有不同緯度之林相,正符合本多氏經驗中之理想演習林用地,故受到青睞(本多氏於1899年有發表文章,《臺灣ノ森林帶ニ就テ》描述台灣的植群帶,但其中並沒有特別地區的敘述。)

圖二、本多靜六登新高山路線(地圖取自Google map)
圖二、本多靜六登新高山路線(地圖取自Google map)
圖三、玉山歷史景象(見敘述,本照應由北朝南拍攝) (嶺一三,1994)
圖三、玉山歷史景象(見敘述,本照應由北朝南拍攝) (嶺一三,1994)

(二)演習林預定地勘查
        本多氏回日後,及提出建議設置台灣的演習林。西元1900年,當時的文部大臣(教育部長),曾任台灣第一任總督的樺山資紀及發文給內務大臣,向台灣總督施壓,希望能將當時由斗六廳管轄的,鳳凰山至新高山的官有森林,讓渡給農科大學作為演習林使用。同時,東京帝大派遣右田半四郎來台,希望詳細勘查演習林預定地。右田氏來台時,原先計畫拜訪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但二人皆剛好返回東京都,故在其學長-技師有田正盛的介紹下,會晤參事官石塚英藏,當時東京帝大考慮之演習林預定地有二:1.台中縣下的鳳凰山,距離玉山約5萬5000町。2.台南縣火頂山附近約5700町。對於總督府,2.之區域絕對無讓渡(文獻中並未提及原因),而1.之地域為原樟腦政策預定地,亦不希望讓渡。大學方後來提出替代方案,溪流另一端(東邊)的郡大山一帶地域(此處指得溪流應是指陳有蘭溪),以可以到現場調查作為協議進展的前提,於是樟腦局的小山便打算偷偷帶右田氏前往當地。
        兩天後,抵達台中,與縣廳現任技師-小西成章會面,共同前往當地(此事件有台灣日日新報報導記載)。雖然當時馬上被總督府接到有大學演習林知相關人士將拜訪的通知而遭否決,但在經過協商後他們仍有前往山地勘查。

圖四、右田氏與小西氏探勘溪頭的路線
圖四、右田氏與小西氏探勘溪頭的路線
圖四
圖五、六
圖五、六

探勘後,大學方認為:

  1. 比較大學預定地及提出的替代方案之後,仍以前者的遙遠度較為適中。
  2. 鳳凰山一帶南部相連的行政地區內有樹林數千町,包含亞熱帶到寒帶的樹種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適合演習林的設立。
        當時雖向當局反應,但仍不被諒解、未獲許可,於是右田氏便返回台北。後來在有田技師的努力下,總督府才在地域上認可當地可在有條件之下做殖產課案,又經過各方努力,總督府終於批准了台灣首建的演習林。(嶺一三,1994)

圖七、有關臺灣演習林土地讓渡之公文

圖七、有關臺灣演習林土地讓渡之公文

圖七、有關臺灣演習林土地讓渡之公文_續

圖七、有關臺灣演習林土地讓渡之公文


(三)演習林用地的移交
        臺灣演習林的正式讓渡手續,要到1904年9月16日始完成,這時離內務大臣回文同意已經過了兩年,可見接收過程之繁瑣及困難。事實上,接收事宜,除了官有土地讓渡,還包含了當地原住民的安置問題、樟腦事業的分配問題,以及最重要的,未來演習林的設計和經營問題(杜英,2015年1月3日)。

圖八、農科大學演習林(無作者,1904年(明治37年)11月12號)
圖八、農科大學演習林(無作者,1904(明治37)1112)

(四)演習林的設計
        由圖八的報導中也指出,東京帝大農科大學的演習林多屬於寒帶的森林,缺發溫帶以下的植群帶;本次台灣演習林的設置,其範圍內包含了寒、溫、熱、三帶的植群帶,若是適當的設計各植群帶的經營方式,再將此演習林做為學術上的模範森林,無疑對於林學於林業都將是一大進步。

圖九、演習林的設計(無作者,1905(明治38)年1月12日,第2版)
圖九、演習林的設計(無作者,1905(明治38)年112日,第2)

        1905(明治38)年,為了此演習林的設計,東京帝大又派出了另一位林學博士川瀬善太郎(かわせ-ぜんたろう,1862-1932)來臺調查。川瀨教授是明治、大正時代著名的森林學家,曾任東京帝大農學部長。著有《林政要論》等。而如此則報導所刊載,川瀨教授的建議是:東京帝大農科大學就近已有千葉縣之演習林,而每年要送學生到臺灣來做實習,於經費、技術上似有困難。倒不如,將此演習林設計為寒、溫、熱三帶植物並立之實驗林場,形成所謂的「模範森林」,比較合乎實際的狀況(杜英,2015年1月3日)。

        而在實驗林設置的確立後在開創初期,由西川末三先生於1906年起擔任東京帝大農學部附屬台灣演習林首位主任(及現今台大實驗林處長),自1906年到1916年擔任主任約10年期間,篳路藍縷,修築道路橋梁,購地興建辦公廳,並著手進行各項的試驗調查,奠定了今日實驗林之經營基礎,貢獻斐然(國立台灣大學校史館,無日期)。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 (李根政,2002)。

        西川先生又於1911年開設鹿港初鄉通往溪頭的道路,始演習林的進出更加方便,也使原本交通不便的鹿谷鄉初鄉村, 擁有了一條平坦的聯外道路, 村民心懷感激, 在1911年道路完工時立碑留念,此條道路於現今重整規劃為西川末三古道。

圖十、西川末三修路紀念碑記 (國家圖書館-臺灣碑碣拓片,1911 )

圖十、西川末三修路紀念碑記 (國家圖書館-臺灣碑碣拓片1911 )


肆、總結
        台灣的演習林,或者換成現代說法的實驗林,分散在台灣的各處,土地名目、隸屬都各不相同,但不變的是:作為實驗及教學意義的本質。身為相關科系的學生,對於這段歷史,相信我們一定會比別人有更深刻的體會,畢竟那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本多靜六及右田半四郎負有使命的來台,調查的結果,是為學校及後人留下這麼一座寶貴的資產。現今看許多事件的處理方式,不時總會讓人反思:主事者真的有認真想過嗎?至少在日治時期演習林的規劃這件事情上,我看到的是審慎的評估,之前常聽說歷史可供借鏡,但到底會有多少比例可以被借到呢?我們值得好好思考。

        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除了熟悉搜尋技巧,對於曾經發生的這段歷史,從各方面似乎都更了解了全貌。當然,我們不可能真的知道當時的人到底在眼裡看到了甚麼?但是隨著資料一一剖析,一步步接近真相,到最後似乎可以在某個點與歷史接軌,這似乎是史話的魅力。


伍、參考資料

  1. 李根政(2002)。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環境資訊中心(網路媒體)。取自http://e-info.org.tw/against/2002/ag02032201.htm
  2. 本多靜六(1899)。臺灣ノ森林帶ニ就テ。植物學雜誌,13,229–237。
  3. 杜英(2015年1月3日)。臺大實驗林之日治時期新聞及史料二三則。取自:http://gallery.lib.ntu.edu.tw/archives/1076
  4. 無作者(1901年(明治34年)2月2日)。林圯埔地方の演習林。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5. 無作者(1901(明治34年)2月19日)。台中演習林的豫定。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6. 無作者(1904年(明治37年)11月12日)。農科大學演習林。臺灣日日新報。第2版。
  7. 無作者(無日期)。演習林。取自: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08514545313.pdf
  8. 無作者(1911)。西川末三修路紀念碑[數位化檔案]。取自: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document_ink_detail.hpg&subject_name=%E8%87%BA%E7%81%A3%E7%A2%91%E7%A2%A3%E6%8B%93%E7%89%87&subject_url=&project_id=twrb&dtd_id=12&xml_id=0000157448
  9. 奧山洋一郎(1999)。戦前期における東京大学演習林をめぐる縮小論議。東京大學農學部演習林報告,102,151–201。
  10. 嶺一三(1994)。演習林の思い出: 100周年記念資料。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農学生命科学研究科附属演習林。
  11. 無作者(1921年12月)。臺灣演習林ノ設置及引繼ノ件。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附屬演習林例規,10–11。



(原文發表於:2016 中興森林系系刊:日治時期台灣演習林的探險-以溪頭為例 謝侑廷、陳冠儒、賴德瑜 "詳細日期待確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