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會不會重點從來不是保育或生產?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與會感想

[Shenzhen Declaration]

The Shenzhen Declaration on plant sciences

Uniting plant sciences and society to build a green, sustainable Earth.

The Shenzhen Call for action: seven priorities

1. To become responsible scientists and research communities who pursue plant sciences in the context of a changing world.

2. To enhance support for the plant sciences to achieve global sustainability.

3. To cooperate and integrate across nations and regions and to work together across disciplines and cultures to address common goals.

4. To build and use new technologies and big data platforms to increase expl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5. To accelerate the inventory of life on Earth for the wise use of nature and the benefit of humankind.

6. To valuem, document, and protect indigenous, traditional, and local knowledge about plants and nature.

7. To engage the power of the public with the power of plants through greater participation and outreach,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citizen science.

        IBC可以說是全世界植物相關學科最盛大的國際研討會了。討論的範圍涵蓋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育,分類學、系統發育與演化,生態學與全球氣候變遷,生理學,遺傳學、基因組學與生物資訊學,植物與社會,森林系的所學應該都包含在內。應該說,這個研討會的討論範圍是所有與「植物」有關的學科,所以其實包含了整個農學院。講到這裡其實很奇怪,不知道是否只是剛好,身邊的朋友除了植物分類相關學科的人,知道IBC的其實很少。在前一個學期中間,偶然聽研究室學長姐在討論這個訊息,由於此研討會為全世界輪流舉辦,很難得有機會辦在一個離我們這麼近的地方,不管是時間、交通、金錢花費對一般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尚可負擔的狀況,經過一小段思考時間後就決定與研究室一同前往參加,見識何謂世界的高度。

        大會的行程主要分為公眾報告、全會報告、主旨報告、專題演討會、海報發表,戶外參訪……等。每天的議程大致如下:一早先進行全會報告,演講者為世界知名的研究學者,針對每天不同的主題進行專題性報告,多為對各研究主題的研究趨勢做整合性的報告;接下來是分散在各會場的主旨報告,研究學者就其研究專業,進行專題性的研究成果發表,這個等級的發表為整體研究計畫的結果呈現;午餐時間過後,下午的議程為專題研討會,一共分為六大主題,每個主題又細分成十數個不同的子題,每個子題有3-5個研究發表。有的是進行中的研究,也有近期研究結果發表或文獻回顧,專題研討會可以說是本次IBC的精華,因為在此發表的研究更有很多是尚未發表於期刊的。每天晚上七點,會有由世界權威學者、研究前輩所演講的公眾報告,是屬於科普性的演講,也開放沒有參加研討會的一般市民入場聆聽。公眾演講的主題主要是概念性的,氣候變遷造成了甚麼結果?我們可以如何參與改變?生物多樣性有多重要,雖然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如何應用到這個世界?教育、科學史。更多的是身為科學家會研究者的使命。每天的研討會進行過程中,在下方的另一會場也有海報展示跟各大企業、期刊…..等的商展,穿梭其中你會想到原來跟植物有關的商業活動其實也可以很多元,到了一種旅展的等級。大會也安排了很多當地景點行程跟相關研究機關的參訪;從我們進去深圳市後,大大的宣傳海報與字條,以及駐點的服務志工顯示中國是以全市的力量來辦理這次活動,雖然有細節值得討論,但在氣勢上的確讓人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企圖,剛好同時間台北也在辦理世大運,兩者的措施與宣傳總不免讓人比較。要辦理這麼大的活動,自然需要很多人力,大會動員了不少高中及大學生,透過志工參與的方式協助進行。看起來跟台灣的某些活動很像,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看到全世界相關領域的人原來有那麼多是一件很令人開心的事,從報到拿到名牌的那時候開始,真的有種台灣代表的感覺。每天穿梭大小會場看到的也是平常好幾學期才會看到的演講,說真的很物超所值。有時候會有種感覺,這些世界頂尖的研究真的好厲害,我們也有做到的可能,因為概念並不難,會不會不只是有沒有經費的問題呢?而我們平常的所學,真的有辦法讓我們追趕這些頂尖的研究嗎?我想問的問題是,如果今天有了這筆經費,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好好運用。畢竟這些報告的學者們也都經歷過大學、研究所。如果別人有能力,我們可以嗎?講到這些其實很遠,但是做為一個剛踏入研究所生活的學生,我認為是有必要思考的,不然特地飛到這邊參加大會,也就是多了一次郊遊而已。雖然說值得深思,但在與會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並非所有人都相我們一樣把時間排的這麼滿,每一個時段都想聽。大部分的人只專注聽自己相聽的演講,更多時候是在跟不同的研究者聊天與討論,我想研討會也是一個大家交換想法的地方,最近在關注甚麼議題?有沒有新的發現。從研究聊到日常吧?科學與議題的發現是這群學者生活的一部分,很日常卻又不簡單,不是參加個工作坊或上一堂課就可以會的。如果這些思維與態度是成就他們的原因,那麼重點會不會從來不是要修哪堂課或是要參加甚麼活動呢?本文最上方的英文字為本次大會所提出的深圳宣言,是全世界植物相關學科面對未來世界變化的期許,生為相關科系的我們應該可以以此自勉。



(原文發表於:2017 中興森林系系刊:會不會重點從來不是保育或生產?-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與會感想 YTHsieh "詳細日期待確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