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candy製作的人造機器花) |
這次要分享的新知(不算新?)是好像在youtube上看到的?還是Facebook?因為開始在FB上追蹤一些期刊的粉專後,不時會突然看到一些有趣又神祕的貼文。這些貼圖不一定是文章,有時候會是有趣的新知,有點像看英文的科普文。
科學家在研究授粉昆蟲與植物的交互關係時,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各式形狀與顏色的花朵是如何吸引昆蟲的?這樣的問題很廣泛,問花他也不會直接告訴你(廢話...),所以科學家會問得更直接一點:植物是利用花朵的顏色來吸引授粉者(授粉者,pollinator,指幫植物傳播花粉、進行授粉的其他生物)嗎?還是是利用花朵的形狀來吸引授粉者(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花)?還是是靠香甜的花蜜(小蜜蜂每天辛勤工作去採蜜,就像我們從小聽過的兒歌)?從上述說明中,我們可以輕易地聯想到:如果可以改變花朵的特徵,就能比較授粉者對不同特徵的花朵的反應是如何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可行的實驗操作,但自然界特定物種的花朵通常有固定的形式,很難客製化達到科學家的研究所需,這時,「人造花」就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
就像路亞釣用假餌來吸引掠食性魚類,人造花在滿足特定條件的時候,也會吸引授粉者前來訪花。特定的條件有時會依照物種跟研究而變化,對於蜜蜂來說(授粉者相關研究中常使用蜜蜂與熊蜂),訪花行為是為了取得花粉(pollen)與花蜜(nectar)等授粉回饋(pollination reward),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在假花上用小管子提供糖水的作法,吸引蜜蜂造訪。
下面這位創客的影片中展示了封面圖中這個機器人造花,我只能說超酷!雖然感覺很大台,但是他模仿了花粉與花蜜的供給過程~看看這些機器原理的運作真的很有趣。而實際上科學家用來做研究的人造花可以各式各樣,型式可能讓人驚訝到覺得:這樣也行?(對,就是可以,有達到效果)
Good, A, et al. (2014) Honey bees avoid nectar colonized by three bacterial species, but not by a yeast from the bee gut. PLoS ONE, 9(1): e86494 中使用的人造花 |
Leonard, AS, et al. (2013) Floral nectar guide patterns discourage nectar robbing by bumble bees. PLoS ONE, 8(2): e55914 中使用的人造花 |
Russell, A & Papaj, DR (2016) Artificial pollen dispensing flowers and feeders for bee behaviour experiments. J. Pollination Ecol., 18(3): 13-22 中使用的人造花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