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學的訓練時常會讓我產生這樣的思考,尤其是透過看到標本紀錄或圖書文獻,與過去的某位前輩有所連結的時候。當個體成為標本的時候,它的時空從此凍結,而這份凍結的時空將流轉到未來的某一刻;可能會是收藏在設備完善的博物館中等待後人造訪,也可能在某一刻成為將被處理掉的舊物。某種意義上,是臺時光機,只能單向通往未來。
前幾天有幸,能跟著幾位學長拜訪一位已故師長的研究室。因為意外事故,老師走的突然,留下研究室內的滿滿物品。器材、標本、文書。我並非老師的學生,也沒有見過他,但聽過不少有關他的故事,很尊敬他。因緣際會來到這邊,雖然不該也輪不到我 (而且我也沒多大能耐),但想說或許能多少盡自己所能,貢獻一點點,幫忙讓這裡的物品善終;而這間屋子內,除了物品,還充滿了被研究者充分利用的痕跡。
「要如何幫分類學者定位呢?」
「分類學者用了年華,嘗試分類萬(生)物,也需要那麼一位來分類它的一生與留下之物。」
「願前輩老師在天上平安,能沒有煩惱的做喜歡的事。」
我想這些物品、知識,會有有緣人繼續傳承的。下一代的分類學者們。
研究室一隅 (I) |
研究室一隅 (II) |
研究室一隅 (III) |
研究室一隅 (IV)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