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國際植物抗蟲研討會參加心得

這週,我到了位於臺南市善化區的世界蔬菜中心 (前亞蔬),參加為期4天的第26屆國際植物抗蟲研討會。

在博士班時期,我的主要研究主題是生態學與演化學,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我怎麼會出現在一個跟農學或昆蟲學很相關的學術研討會?然而,我著重的研究主題是:植物-昆蟲交互作用,探討關於植物與昆蟲是如何一起演化至今,以及有關牠們的生態議題。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農作物以及吃牠們的害蟲,很自然就符合我的研究主題了吧?~

實際上,我的大學與碩士班也是畢業自農學院,如何將演化生態學的知識與研究手法應用於農學,解決農業的問題,一直是我所關注的。中興大學農學院的老師們很常說一句話:「研究的成果要留在田裡。(概念是這樣,但是詳細句子我卻沒記起來XD)」,農學與生態學在學科的分界上確實有個分野,過去認為生態學被認為主要研究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態過程,然而近年來,如都市生態學或應用生態學等,關注「有人類出沒的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學者也越來越多。

生態學知識要如何應用於農業體系呢?這邊舉一個小例子,農業生態系作為一個對人類來說最為重要的生態系統,它直接對應了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 (例如:糧食作物、蔬菜生產);作物與害蟲是在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為了能有效防治害蟲,國際上目前認為最有效的策略是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不只是要噴農藥,還要透過其他非化學性的方法,將害蟲族群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在IPM框架下,要怎麼在適當的時機地點,使用適合的防治措施,這就是生態學可以出力的地方了!這樣的概念並非是近5年才提出的,但是要實際應用卻仍有許多未解的問題,抱著想了解更多的想法,我才會積極的想報名並參加這一次的植物抗蟲研討會。IPRI目前是第26屆,兩年舉辦一次,而這次不僅是第一次在臺灣舉辦,也是50年來第一次於亞洲舉辦。所謂近水樓臺,難得知名國際研討會辦在台灣,這麼好的機會自然是要把握住;而我也想說來記錄一下參加的心得。

這次的研討會為期四天,包含:晚宴、口頭與海報演講、參訪與競賽。第一天整天的活動只有報到與晚宴,算是交通天,我自己是約中午抵達臺南,再慢慢前往亞蔬。參訪行程位於第三天的下午,我們去了國際知名,同時也是大會贊助廠商的臺灣企業—農友公司參訪。其餘的時間幾乎都在亞蔬會場聆聽參加者的演講,包含第四天的學生論文發表比賽。我接下來想要用分段的方式,記下我對各分項的感想。

# 世界蔬菜中心

這次的大會由國立臺灣大學、世界蔬菜中心與國立中興大學共同舉辦。其中,世界蔬菜中心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可能較為陌生,在眾多的演講中,大會主席之一的 Dr. Srinivasan Ramasamy 有提到,世界蔬菜中心有個很重要的使命,便是:「希望看到世界上農夫們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我認為這句話完美的呈現了這個機構給人的形象。我在大學時期修過一門課程,記得是「世界糧食安全」,當時便有機會到亞蔬來參訪;亞蔬其實就是一座種子銀行,內部的工作圍繞在如何順利的保存這些珍貴的植物種源,以便可以用於未來適合的時機。為了能夠順利收集與保存種源,亞蔬除了需要處理植物部分的問題,還需要一併解決在植物保存中困難的病蟲害問題。因為保種不像在銀行存錢,錢不會毀損,而是需要定期更新所保存的種子,這中間自然會有需要種植植物的工作,因此也會面臨病蟲害。另外,亞蔬內也有研究的任務,也會針對所收集回來的種源進行抗蟲能力的測試,並發展IPM策略。

在發現大會將由亞蔬舉辦後,我的第一感想是:真是適合!也因為大會完美契合亞蔬的宗旨,與會人員又是世界各地關心與處理植物病害問題的相關人士,大家都對亞蔬的設施與日常工作感到非常有興趣!身在其中我的感覺是所有人都很開心能夠來到這裡。此外,不得不提的便是大會的餐食,這次大會有提供每天的中、晚餐Buffet,以及會議期間不間斷的美味點心與咖啡。餐食的品質幾乎是我所參加過的研討會中的高標,很難被超越,尤其是各種蔬菜料理,我想或許是因為這裡就是研究蔬菜的重症,而且這裡的廚房也需要為場內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員提供美味的食物吧!

亞蔬中心一隅
亞蔬中心一隅

園區內具有藝術感的植栽,我覺得是茵蔯蒿
園區內具有藝術感的植栽,我覺得是茵蔯蒿

園區內的美觀用地瓜葉,亞蔬園區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各種蔬果來作觀賞用植栽
園區內的美觀用地瓜葉,亞蔬園區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各種蔬果來作觀賞用植栽

參觀亞蔬行程中展示的自動外表型分析 (automatic phenotyping) 儀,其用途是自動化掃描作物的生長形態,以便選育植物種源
參觀亞蔬行程中展示的自動外表型分析 (automatic phenotyping) 儀,其用途是自動化掃描作物的生長形態,以便選育植物種源

# 參訪

第三天下午,大會安排了前往高雄農友公司總部參訪。說來有趣,由於高中時每天火車通勤上學,我每天都會經過農友總部兩次XD 自從發現那棟大樓是農友公司後,一直都想進去參觀看看;後來念了農學院,這樣的想法又更深了~

這次農友派出了許多的工作人員來引導,可見他們對這場參訪的重視;有趣的是,我居然在這裏遇見了大學時一起修課的學姐,原來她畢業後就在這裡服務。我們參觀了各主要實驗室,以及出貨的包裝現場,結束後又前往位於屏東里港的試驗田參觀,是一趟有趣的行程。

大會贊助商—農友企業也有在現場擺攤,看到右後方用罐頭包裝的植物種子令人覺得興奇
大會贊助商—農友企業也有在現場擺攤,看到右後方用罐頭包裝的植物種子令人覺得興奇

參觀農友的過程很有趣,但不確定能否放上照片,所以先放上一張當天有試吃的新品種甜瓜
參觀農友的過程很有趣,但不確定能否放上照片,所以先放上一張當天有試吃的新品種甜瓜

# 報告

參加活動當然需要報名費,而因為是國際等級研討會,這次大會的報名費跟國內舉辦的研討會不是同一個等級。因此,為了能申請校內補助,同時也是當作一種訓練,我也參與了學生口頭報告;但由於我自己的博士研究題目尚未完成資料收集,與指導老師討論後,以研究室正在進行的一部份國科會計畫內容前往發表。整理這次的發表資料大概花了3個月,由於期間仍需進行各項博士班活動,對我來說是一項新的挑戰 (博士班時期的訓練可以說是一種時間管理訓練呢!)。學生口頭發表競賽位於大會的最後一天,所以前幾天對我來說都處於一定程度的緊張中,最後報告前也有遇到一些技術問題,還好最終仍順利完成。雖然事前有練習,但正式上台時果然還是會緊張,然後就開始用臨場發揮的型式進行報告,但我想,練習就是為了讓臨場時盡可能不會過於緊張或畏懼吧,畢竟腦袋空白的話,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參加這場研討會對我來說最大的感想,便是我發現了這個領域還有很多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由於不同學門的學者專注的方向不同,即便同樣是植物-昆蟲交互作用領域,都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需要有不同專長跟訓練背景的科學家共同合作,才可能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糧食生產問題。我在學生口頭發表的場次也很榮幸有得到名次肯定,真的是很開心。我想,就如同大會的宗旨,研討會的目的便是可以讓關心這個領域的全球人士可以齊聚一堂,共同討論並交換想法,以便促成未來的合作。雖然我已經忘記在哪裡看到的,但依稀大會有強調一個「friendly」的頁面,在整個活動中我確實感受到了相當友善的氛圍,也很開心自己可以參與這一個難得的一期一會,並在未來希望可以持續參與這樣的學術群體。

這是一趟充實的研討會行程!
這是一趟充實的研討會行程!

留言